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要说古代最怀才不遇的诗人就是杜甫了,空有一身忧国忧民的情怀却没有任何用武之地,最后只能含着对自己国家的爱意而终,可谓是典型的“爱国之士”。可是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中年时才步入官场,而且恰逢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那么我们可否猜测年少的杜甫因何缘由不参加考试而非要到中年才步入仕途呢?是什么让年少有为的杜甫放弃了参加早年的考试呢?
杜甫出生优越,家里代代为官,是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不仅如此,家境殷实,这也就造就了杜甫天生就拥有优越的环境和优秀的老师,而杜甫也没有令家里人失望,自小就非常的聪明。七岁便可以作诗,可谓是神童一位。可就是这样天生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何却怀才不遇呢?最后落得晚年凄惨。他的年少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随后又去参观了吴道子的画,此时的杜甫已经十九岁,正是大好年华,父母也开始催促杜甫可以参加考试步入仕途了,可是远在外乡的杜甫却是有些“玩物丧志”,逐渐喜欢上了这样游山玩水闲情逸致的生活,对于父母的催促一概不顾,继续自己的“游历”。这一去就是五年。
2. 未意识到的风险:"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五年后,杜甫觉得自己已经游历够了,可以回乡参加考试,结果很意外的,杜甫并没有考上,可是此时的杜甫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气息,反而还有一丝高兴,用着不在意的语气说着“没考中就没考中,没关系,时间还有的是,不着急,还可以继续游历。”当时杜甫的父亲刚好在兖州任司马一职,杜甫便借由省亲的名头向兖州出发,期间经过泰山,写下有名的一首诗叫做《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见当是杜甫的雄心和抱负。 这次的游历,一晃又是五年的时间,人生中最高贵的十年,杜甫就全部用来游山玩水了,待29岁的杜甫回乡时,已不再年轻了。古代的29岁,孩子都已经可以打酱油了。于是杜甫的父母立马为自己的儿子寻了一门亲事司农少卿的女儿杨氏,两家也算得上是“门当户对”,于是刚刚回家的杜甫又被婚姻缠上了,婚后的生活在父母的帮衬下倒也过得潇洒自在,直到遇到因得罪杨贵妃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
李白号称“诗仙”,浪漫主义的代表者,一生与仕途无缘,但是此人也是喜欢游山玩水的代表人,杜甫遇到李白,那颗沉寂的名为“游玩”的心再次被点燃了起来,顿时什么所谓的“抱负”通通都不重要,只要尽情的游山玩水,享受闲情逸致的生活即可,于是李白和杜相见如故,在李白的陪伴下,杜甫开启了第三段“游历”。
此时的杜甫完全没有意识到,朝代的变化更替,依旧沉浸于每日的好山好水当中。可谓是真的“不务正业”。
3. 遭逢变故: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在第三次尽情的“玩耍”之后,杜甫总算想起了自己的仕途,此时的杜甫已经35岁,已经年过而立,尽管如此,杜甫还是抱着忧国忧民的心进行了第二次考试,可是他完全没有意识到此时朝廷的变化,所以理所当然又在情理之中的杜甫再次落榜了,然而一颗刚刚燃烧起来的心又岂是一次落榜就可以浇灭的?于是杜甫在长安苦苦守了十年,十年的不得志,终于让一颗炙热的心冷却,在这十年,杜甫的父亲过世,家道中落,杜甫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最后心灰意冷的他找了一份与自己学识无关的小官用来维持生计,据说杜甫的小儿子最后是饿死的,可见杜甫家中已经穷困潦倒的如何地步。 最后我们的“诗圣”杜甫在想要施展才能的时候,却遇上了朝廷变故,因而仕途不顺,自己的才华也只能在文章中得以实现,忧国忧民的杜甫只能把自己心系天下的心全部收到自己的文章中,可是杜甫的一生真的全是朝廷的变故所造成的? “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晚年的他在破船中悄然去世,“诗圣”-杜甫就这样离开了他心系了大半辈子的国家。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时代变迁的牺牲者,也可以说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悲剧,在大好年华却选择了游山玩水,讲究所谓的“闲情逸致”,最终误了最佳步入仕途的时间,误了自己的一身才华和满心的抱负,却把所有的过错归咎于“时代的变迁”。 时代的变迁,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古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正如陶渊明所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所以作为现代的我们更加要明白这个道理,机遇到了就要好好把握,而不是注重自己的“闲情逸致”,游玩固然重要,掌握经历也固然重要,可是机遇更是宝贵,正是所谓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不要做时代的可怜人,而要做掌握机遇的领导者!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的满腔才华!
|